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7.01.09
【期号】= 1161
【标题】= 治黄老人王锡栋
【版次】= 03
【版名】= 专刊
【作者】= 张松
【专栏】= 构建展现东营人创业奉献精神风貌的人物画廊  全市先模人物事迹系列报道之三
【正文】=
 

治黄老人王锡栋

张松  (1997.01.09)

   治黄老人王锡栋
    本报记者 张松
    王锡栋退休了。
    这位66岁的治黄老人,在与“龙尾”拼搏了16个春秋后,从第一
线上撤了下来。是啊,该让历尽千难万险的他歇歇了。46年里,他不
知来过多少次黄河入海口;46年里,不知他在黄河口门处遇到过多少
次生死险象;也是在这46年里,为缚“龙尾”他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
之夜;更不知为此他多少次向传统而陈旧的治黄观念挑战……
    然而,王锡栋歇不住啊。脑海里贮存的46年的记忆底片,一幕又
一幕地闪现出来,清清晰晰,历历在目,有欢乐,也有沮丧,更多的
是他那沉甸甸的、人们熟知却又恭听的对锁住“龙尾”前前后后的记
述……
    那是11年前的秋天,黄河东营修防处(黄河河口管理局的前身)
的高级工程师王锡栋身患肺癌,被摘除了两叶左肺。
    医院的条件是舒适的,可得知病情的他,却怎么也躺不住了。他
不是怕死。在险象丛生的黄河入海口闯荡了40年,他早已有了无数次
九死一生的经历。然而,每当想起自己被称为“河口通”,能无数次
解除冰凌、洪峰在河口造成的险情,能带领千军万马在孤东浅海筑堤
退海围起一个特大号油田,但却至今没有解决黄河“龙摆尾”对人们
的威胁,他就于心不甘。
    他怎么也忘不了入院前的那两幕:
    得知黄河改道在即,当时的胜利油田党委书记忧心如焚地对他说
:“老王哪,你们说啥也得想个办法。改了道,就等于毁了一个华北
油田啊!”
    东营市的市长也表情凝重地找到他:“咱这黄河三角洲是块资源
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宝地,可“龙摆尾”的问题不解决,各种大型
基础设施不敢上马,就是对外合作,人家也不该来这里投资呀!”
      “龙摆尾”,这数千年来害得多少沿黄人民尸横遍野、流离失
所的“龙摆尾”,难道就真的锁不住吗?他不服。有生之年解不了这
难题,他死不瞑目。病床上的他、出院静养的他,却实在静不下来了
。他反复琢磨起以往治黄办法的得失。黄河之所以产生“龙摆尾”现
象,主要是由于河口淤积延伸形成拦门沙,导致下游河床抬高造成的
。为延长改道周期,过去人们只是不断地加高黄河大堤,注重拦,而
忽视了疏浚,这种治表不治本的消极做法,自然改变不了黄河平均10
年改道的命运。
    那么,清除河口拦门沙、降低河床的窍门在哪里呢?智慧之神启
发了他这个念头:将黄河水集中在一个主干河道里,使之流大劲足,
岂不可以攻沙涮槽吗?
    1988年6月,山东省在东营市召开了黄河口治理研讨会。面对来
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授,王锡栋系统地提出了以“截支强干
,河归正道,打通河门,淤滩涮槽”为主要内容的黄河口治理方案。
他自信地宣称,实施这一方案,在黄河水情正常的情况下,黄河入海
流路至少可以稳定30年!
    会场轰动了。专家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十分激烈。与会
的著名学者费孝通、钱伟长、于光远充分肯定了王锡栋的设想。他们
表示,这
  一来自治黄一线的新的治黄思路是比较现实而有科学根据的,可以
实施。
    就这样,在油田和市里的大力支持下,黄河部门迅速调集1500名
治黄大军,集中了80多部铲运机、挖掘机和10艘大马力挖泥船,浩浩
荡荡地开进了黄河口。
    年过半百的王锡栋,不顾大家的劝阻,亲临现场指挥。一天,他
乘坐的水陆两用“拔杆车”行驶到浅海时,突然出现故障,王锡栋二
话没说,跳进齐胸深的海水里,淌水两公里来到挖泥船上。当他们晚
上9点返回时,涨潮了,“拔杆车”在海浪中失去了控制。王锡栋和
随行的同志们忍饥受冻,冒着随时被海浪打翻的危险,忽左忽右,在
茫茫大海上漂泊了一夜。直到次日凌晨潮水降落,方向辨明后,他们
才在水里艰难地跋涉了6公里,摆脱了险境。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王锡栋的经历中还有许多许多,也正是这些
许许多多,才构成了王锡栋这位拥有“治黄老人”尊称的人生轨迹。
    就在这一年,经过艰苦奋战,治黄职工终于赶在汛期到来之前,
清涂了河道中3处障碍,修筑起3500米长的导流堤,在拦门沙上开挖
了2000米长的深水槽,并堵住了6条沟汊子。
    就在这一年,黄河有8次洪峰先后到达我市。由于河汊被截堵,
洪峰被束缚在主河道里,就象高压水枪喷出的水流,向拦门沙急射而
出。已挖开的深水槽越冲越宽,越冲越深,河口水位却越来越低。罕
见的第7次洪峰高达7000个流量,相当于第一次洪峰流量的2.5倍,但
河口水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比那时降低了13厘米!
    黄河口流路终于由“衰老期”恢复到了“青壮年时期”。1989年
汛后,一艘运载大型锅炉、载重800吨的拖轮自天津起航,顺利通过
黄河口,直抵中原油田,创造了海上大型货轮由黄河进入内陆的奇迹!
    现如今,制约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阴影终被解除。黄河口处,
大桥飞架南北两岸各种大型基础设施拔地而起,一个个油田在加快开
发,大片荒洼正被建设成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东营正大步跨入
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行列。
    而此时,王锡栋却按照组织的安排退职休养了。劳累了一辈子的
他,本该悠哉地颐养天年,享受一下天伦之乐,让长期处于超负荷运
转的大脑松弛下来……但是,王锡栋做不到。他又转移到了新的战场
:东营史志黄河编志顾问、黄河防汛顾问。这些顾问,虽然只是一种
荣誉性的,可,王锡栋却真正地顾、实在地问。黄河防汛一线,依旧
能看到王锡栋的身影;黄河编志办公室里,还能听到王锡栋的说话声
。他治了一辈子黄河口,他把一生最美好而灿烂的时光献给了黄河口
。他与黄河口结下了不解的缘份,黄河口记下了与王锡栋较量的历程。
    人们不会忘记您,治黄老人王锡栋!
(附图片)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