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6.01.04
【期号】= 992
【标题】= 强化进取意识——二论“解放思想,振奋精神”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本报特邀评论员
【专栏】=
【正文】=
 

强化进取意识——二论“解放思想,振奋精神”

本报特邀评论员  (1996.01.04)


<日期>=1996.01.04
<期号>=0992
<标题>=强化进取意识——二论“解放思想,振奋精神”
<版次>=01
<版名>=
<作者>=本报特邀评论员
<专栏>=
<正文>=
    强化进取意识
    ——二论“解放思想,振奋精神”
    本报特邀评论员
    一论“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分析了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机
遇是一种客观存在,能否抓得住,有没有判断、识别机遇的识见固然
很重要,而最终还要取决于有没有强烈的进取意识。
    进取,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不畏困难、奋力
拼搏的顽强意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个单位、一个
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振兴,除了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外,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持和激励,否则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
,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
不出新的事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有了积极的精神,才
能有旺盛的斗志;一个单位、一个地方有了昂扬的精神,方能形成健
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局面。在同样的条件和情况下,精神振奋,就能
变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机遇;精神不振,消极畏缩,就会看不到客
观存在的发展机遇,即使看到了,也抓不住。
    强化进取意识,必须克服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平平庸庸,得过
且过,不思进取,疲沓拖拉,甚至意志消沉,萎靡不振,这是与积极
进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无所作为,终将一无所为;勇于进取,
才能成就大事业。张家港经验给了我们一个极为深刻的启示。张家港
过去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城,曾被称为常熟和江阴的“边角料”、“苏
南的苏北”,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几年间一跃成为苏南乃至全国瞩
目的典型呢?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他们富有奋发有为
、积极进取的意识。如果他们自甘平庸,无所作为,就没有今天的张
家港。克服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形成健康向上、勇于进取的局面,
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地认清形势,振奋精神,自我加压,焕
发从事开发建设的满腔热情;另一方面,还要有一个催人奋进的舆论
氛围和用人机制。“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这是张家
港人的价值观念;“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这是张家
港人的用人机制。我们学习张家港,要发扬他们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
,更要引进他们激发、保障这种精神状态的观念和机制。
    强化进取意识,必须克服安于小成的不良心态。小富即安,小成
则懈,缺乏想大事、干大事、创大业,与强手一争高低的气魄和胆略
,同样是进取意识不强的表现。在勇于进取者的词汇里,永远没有满
足和不前。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不争,不抢,不超,就会失去机
遇,就会落伍。建市以来,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鼓
舞的成就。应该说,站在东营看东营,我们的发展的确很快。但是,
跳出东营看东营,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确实很大。我市作为黄河三
角洲的主体,担负着建设跨世纪工程的历史重任,目前无论是经济发
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整体素质,都与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使命不
相适应。要勇于正视我们在发展中的差距,警醒起来,进一步增强加
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最近,张家港人提出“全国都学
自己,自己怎么办?”他们面对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以及鲜花和掌声,
不是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寻找差距,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这
又一次体现出了张家港人自加压力、不断进取的精神。达到相当发展
水平的张家港尚且如此,我们怎么办?面对飞速发展的形势,我们只
有只争朝夕,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埋头苦干,才无愧于历史,无愧
于人民。
    强化进取意识,必须克服望难兴叹的消极情绪。市委一届三次全
会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我市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发展的宏伟蓝图。展
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但是也应当看到,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会
遇到许多困难。比如,我市经济整体素质不够高,地方经济特别是地
方工业总量偏小、资金紧缺;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制约突出的状况仍
未根本改变,等等。同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受制约的因
素更多,难度更大。在困难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望难兴叹,这
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知难而退;一种是迎难而上,视矛盾为挑战
,变困难为机遇,知难而进。显而易见,我们所取的态度应是后者而
不是前者。不畏艰难险阻,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坚韧不拔、百折不
挠、艰苦奋斗,这是以勤劳、勇敢著称的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中华
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是东营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开发实践中形成
的一种地区精神。在困难面前,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强者还是懦夫,最
能检验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是否过得硬。具有艰苦创业光荣传统的东
营人民,一定会视困难为挑战、为动力、为机遇,坚信发展是硬道理
,咬定青山不放松,奋勇前进不停步。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