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11.03
【期号】= 279
【标题】= “养貂村”由富变穷说明了什么?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黄功霖 郭本东 李寿年
【专栏】=
【正文】=
 

“养貂村”由富变穷说明了什么?

黄功霖 郭本东 李寿年  (1990.11.03)

   “养貂村”由富变穷说明了什么?
    本报记者 黄功霖 本报通讯员 郭本东 李寿年
    河口区太平乡胜利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养貂村”。1988年,这个
仅104户、400口人的小村就有84户农民养貂,全村共养貂6900只,户
均82只。养貂的户户发了财,12家成了万元户,全村人均收入超千元
。胜利村养貂致富名声在外,沾化、无棣、乐陵乃至外省慕名前来参
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大车小辆挤满了街街巷巷。一时间,这个地处
鲁北平原上默默无闻的偏僻小村风光异常。
    然而“两年河东,两年河西”。如今的胜利村早已是另一番模样
:村里养貂棚残垣断壁,破败不堪;84家养貂户无一逃脱负债的厄运
,债务少则三五千,多的达两万,全村累计损失40万元之巨。
    胜利村在养貂问题上,由富的流油到穷的要命,实在发人深思:
    该村从1972年饲养水貂一直到1986年,水貂生产可说是平稳发展
。当时他的养貂只是作为一项副业,全村的主要人力、物力仍然放在
种植业上。1987年以后,许多农民致富心切,在缺少其他致富门路的
情况下,看到身边不少农民养貂发了家,按捺不住急切发财的欲望,
于是一哄而上,纷纷贷款借钱饲养水貂,20户农民甚至基本放弃祖祖
辈辈耕种的土地,专门从事养貂生产。1988年下半年,饲养成本上升
、貂皮价格下跌的情形已显现,而有关部门和单位却没有因势利导,
热中降温,还是任其自由发展。试想,如果能及时地向农民反复宣传
商品生产知识,正确引导农民审时度势,使农民热中想到冷,也不至
于“闭门造车”损失至此。
    饲养水貂离不开过硬的技术。而胜利村只有十几名土生土长的半
拉子技术人员,根本未掌握全面的水貂养护技术。乡里只有一名畜牧
兽医,且不懂水貂的疾病防治。结果,一发生疫情,大家就手足无措
。1987年下半年,该村许多水貂染上病毒性肠炎、红眼病等几种疾病
,虽然区、乡采取了购买疫苗、加强预防的补救措施,但病入膏肓的
水貂已无力回天,全村死亡2万余只,直接经济损失10余万元。假若
有关部门和单位能及时帮助农民培养一批过硬的技术人员,未雨绸缪
,及早防范,农民怎会遭受如此横灾?
      水貂皮属贵重毛皮,国内市场很小,主要是出口创汇,其价格
也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浮动。1987年该村大力发展养貂之际,正值国际
市场行情看好、价格偏高之时。殊不知,貂皮也象其它产品一样,紧
俏后即有价格下跌的危险。1988年国际市场开始疲软,而这时该村的
水貂却呈直线上升,存养量达历史最高水平。到1989年,每张貂皮的
收购价由高时的一、二百元降至二十元,这意味着农民每饲养一只成
貂,扣除工时费还净亏40元,且貂皮收购随即停止。农民负担不起巨
额的饲养费用,全部水貂被相继屠杀。信息是金钱,而作为信息传递
的外贸部门却没有深入研究市场动态及规律,更没有向农民提供准确
的信息,致使农民“盲人骑瞎马”,掉进负债的深渊。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胜利村养貂的大起大落,说明了做好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是多么重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前
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
    眼下,农民从事商品经济的经验还不足,有关部门和单位绝不能
不关心农民的痛痒,任其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触礁沉没,自生自灭。
应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农民意愿,把为农民服务作为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与农民同命运,共兴衰。因此,建立和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显得刻不容缓!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