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9.01.01
【期号】= 1681
【标题】= 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专栏】=
【正文】=
 

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

  (1999.01.01)

   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
    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在新世纪的门槛前,让我们侧耳倾听,
倾听共和国最年轻的这片土地上匆匆的时代脚步声——
    再访西十四
    西十四,这个只有192户人家的偏远小村,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愫。曾经因为它的贫困,曾经因为市委书记为他
倾注的心血。而今,它燃起的希望又是那么强烈地吸引着我们……
    1998年的第一天,我们来与贫困户过新年;1998年的最后一天,
记者部全体同仁又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今天进村,再也不必左拐右绕
,柏油路通到了农家门口,一条笔直的大道贯通南北,新建的房屋整
齐地排列在新区,不用说,一切都有了规划。说奇也不奇,为这村庄
规划,村支书拆了岳母家的房,岳母几个月不理睬他,路通人也顺,
岳母又将女婿笑迎进了门。人的思想都在变。
    迎接我们的依然是市政府办公室包村组的杜延明,村支书鲁振亮
却抢到前面打开了话匣。这一年,村里水电路讯全部通上了,包村组
的同志晚上讨论工作,白天甩开膀子同俺一起干。现在,家家拧开水
笼头自来水就哗哗地流,有的户还把管子接到了灶边,烧水做饭都能
想起工作组。想起他们,不光是这帮钱帮物的事,要紧的是扶志,村
里现在有了两大主导产业,也有了集体收入。村北那500亩稻田,今
夏推广旱育大秧,光板盐碱地上亩产300多公斤,群众有了收入,集
体也有了收入。俺们没辜负国书记的期望,小尾寒羊如今已经到1000
这个数了,光这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增加600元,今年人均纯收入达
到了2000元。
    再次来到西十四,真是让我们熟悉又陌生。对贫困户高继存我们
还记忆犹新,今天再见,他已经起了三间新房,他那哑巴媳妇正赶着
一群小尾寒羊“咿咿哑哑”地冲我们打招呼。碰到付成德,他满面是
遮不住的喜色,他告诉我们,今年头茬猪卖了275头,纯收入3万多元
,年前这190头猪再出栏,你们说这一年我比你们挣工资的强吧?!
走进
  一户户贫困户,送上我们微薄的心意,他们除了感激,就是着急自
己老弱病残的身子无法跟着村里人一起奔富路。西十四从根儿上变了

    还是杜延明说得好,变,这仅仅是个开始,明年西十四要达到人
均三亩稻一亩藕五只小尾寒羊。这都是给群众打了保票的。可不,不
是看到了希望,今年怎么会有7人从外村把户口迁回西十四呢?!
    西十四,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记者 段东升 张松)
    破浪扬帆行
    踏上东营区这片热土,人们无不慨叹这里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
展。
    以商兴业,商贸兴城,是东营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
济的立足点。如今,这一战略已结出累累硕果。走进占地6450亩的科
技、商贸、工业、综合、娱乐五大私营经济园区,我们顿时被生机勃
勃的景象所感染。透过众多个体私营业主自信的举止、满意的微笑,
或许可以找到东营区个体私营经济活力之源。为创造适合个体私营经
济发展的环境,东营区专门成立了民营经济管理工作办公室,对园区
实行封闭式管理。由区纪委、监察局挂上的“重点保护”牌子成为个
体私营大户的“保护伞”。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各司其职
,把全方位为个体工商户服务视为应尽之责。区财政局牵头组织成立
的私营大户贷款担保公司一时成为当地街谈巷议的热点……
    好政策带来喜人巨变。众多个体私营业者消除了疑虑,看到了希
望。六户镇农民梅仲源就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不断膨胀公司规模,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公司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生意红红火火
。如今,这样的私营大户在东营区已比比皆是。
    面向新的一年,东营区又绘就了个体私营经济新的蓝图。他们响
亮地提出:要引导私营企业跨行业参与国有企业竞争,组建行业性企
业集团,向规模化、高科技、外向型发展。众多私营业主兴奋地表示
,要放开手脚干,瞄准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加大投入,上规模,上
档次。
        (特约记者 刘童田 徐建伟)
    辉煌不遥远
    时值元旦佳节,又恰逢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河口区区长
徐春福一见到记者,便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侃侃而谈,他说,这次经
济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抓住
了着力点,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河口区经济较薄弱,可喜的是
经过奋斗,我们已在许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对“工业强区”
战略的实施体会尤为深刻:今年以来,“工业强区”的号角一直震撼
着河口这块新淤地,一大批有规模、有效益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
出来。开发高科技系列产品的华通塑胶有限公司,实施国家“星火计
划”,生产的PVC双表芯层发泡管,其性能以国内领先水平抢占市场
。农民企业家王树銮统领的黄河口家具实业有限公司,以每月16个集
装箱的生产规模活跃在国际市场上,年创240多万美元的外汇收入。
这些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区工业的发展,其势头呈现出从未有过
的红火,年创总产值达到4.5亿元,比去年增长26.4%。
    沉甸甸的收获里也有沉甸甸的希望,他们早就又在酝酿着一场新
的跨越。河口人将坚持“活化存量,优化增量,扩张规模,提高效益
”的方针,大打工业翻身仗。积极组建木器加工、建材、油毡等企业
集团,重点实施石油化工厂二期技改工程,组建东营华联石油化工厂
。扩展塑胶生产领域,开发名牌家具产品和黄须菜综合利用,激活增
长点,迅速膨胀经济总量。
    勤劳的河口人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我们相信:铸就明天的辉
煌将不会太遥远。(特约记者 时云杰)
    疾步向未来
    时值隆冬,我们在乐安大地采访时,却感受到一股迎接挑战、加
快发展的热潮。
    当记者走进广饶县东兴水泥厂时,看到的是另一幅激动人心的景
象,这里呈现出一派紧张而忙碌的生产场景,职工脸上都挂着充实的
神情。但几个月前,这里还处在停产状态。该厂是采用先股后租形式
成立的,即由停产近两年的东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入股成立东兴
水泥厂,然后租赁原厂的有效资产进行经营。自1998年6月8日投产至
年底,已实现利税100万元。企业职工都说,是改制带给了水泥厂第
二次生命。东兴水泥厂的变迁,为广饶县企业改制的效果做出了准确
的诠释。在广饶,不同的企业,其改制方式多种多样,但最终结果都
是转换了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优化了经济结构,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
保值增值,企业存量资产发挥了最佳效益。通过企业改制,全县共盘
活存量资产3.5亿元,募集企业发展资金6700余万元。企业开发新产
品、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
1998年全县39项工业重点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8亿元,年内新
增工业总产值2.2亿元,成为广饶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全县工业经济
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伴随新年的钟声,广饶县又作出了新的筹划,同行的县工业委员
会主任张新春告诉我们,1999年广饶县将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增强
工业发展后劲,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入确保4亿元,力争5
个亿,实施重点项目32个,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以名牌产品带动
企业发展。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广饶工业的明天正向我们走来。
(记者 冯孝亭 特约记者 彭建新)
        阳光正灿烂
    元旦前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来到万达集团采访,办公大
楼和厂区里早已是披红挂彩,呈现一派节日气氛。巧得很,我们一上
楼正碰上神采奕奕的万达集团副总经理尚吉永。当我们问起:“受亚
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万达集团何以
取得如此好的效益?”时,尚吉永副总经理的回答颇有几分哲理:“
困难和机遇并存,关键是怎样认识困难,在困难中寻找机遇。”他说
,1998年,万达集团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
,大力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瞄准高科技,开发研制了一系列高
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项目,创产值过6亿元
,利税过7000万元的好效益。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万达集团已在国家
工商局注册“万达”字号,加入国际互联网络并抢注“中国万达”,
又率先在全市地方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通过与国际惯例
接轨,真正使产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当谈到1999年的希望和打算时,尚吉永胸有成竹地说:“借着全
市经济工作会议的东风,我们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
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我们万达的电
缆、精密铸造、以塑代木、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将是一次难得的发
展机遇,我们更加坚定了‘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在万达集团的发展规划图前,我们看到了他们1999年的目标:实
现产值8亿元,利税9000万元,到200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突
破一亿元。
    走出大楼,我们发现,此时的阳光正灿烂!
                                  (特约记者 王文元)
        隆冬吹暖风
    今冬利津乡村,到处是暖风劲吹。农村干部群众无不笑逐颜开、
劲头十足,他们说:“是党的富民政策使咱老百姓心里热乎乎的!”
    在北岭乡政府大院,我们见到了正在部署土地延包工作的乡长张
成彬。他高兴地说:“现在全乡蔬菜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并为之
配套建设了投资150万元的蔬菜批发市场。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
2%来自蔬菜生产。这次党的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更进一
步稳定了菜农的心。”
    近几年利津农业日益升温,效益也越来越好,这首先要归功于党
和政府对农业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对此,明集乡赵家村村民孙光美见
解颇深。去年,她从报纸上看到党的十五大关于鼓励开发荒山、荒地
的优惠政策,毅然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副食品商店,回村投资65.66万
元,承包了245亩盐碱地,建起了家庭农场。1998年她的120亩水稻喜
获丰收,纯收入达10万元。土地延包政策的出台,更是让农家女孙光
美吃上了定心丸。现在,利津县已有50多户农民投资兴建家庭农场、
牧场,有400多户自己投资在盐碱地上搞“上农下渔”开发。
    西孙村是利津县的富裕村,每年人均纳税2500元以上,全市首家
完全由农民创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振利油料公司就诞生在这里。谈起
今后的发展,公司董事长张振舜豪情满怀:“眼下,有党的十五届三
中全会精神的指明灯,我们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路更明快啦!1999年公
司年总产值将超亿元。”
    透过农民朋友的音容笑貌,我们仿佛谛听到了利津农业前进的脚
步声。(本报特约记者 郭兴建 顾国岭)
    感受着奋进的足音,品尝着付出后的甜蜜,让那流淌在人们心头
的热望,那奔涌着百万黄河口人渴念的旋律,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去撞响新世纪那充满希望的钟声!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