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4.01.06
【期号】= 680
【标题】= 山不转达水转  水不转人转  新村羊肉加工业发展启示录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宁德华 李先锋
【专栏】=
【正文】=
 

山不转达水转  水不转人转  新村羊肉加工业发展启示录

宁德华 李先锋  (1994.01.06)

   山不转水转  水不转人转
    新村羊肉加工业发展启示录
    新村,是利津县盐窝镇的一个小村。就是这个只有300户人家的
小村,就有200多户、600多人从事羊肉加工业,全村每年加工活羊80
000多只,年产羊肉700多吨。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500多元。
    新村杀羊,14年发展,经久不衰。但是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一
波三折潮起潮落。正是这个“一波三折”,却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
示。
    600把“尖刀”闯市场
    新村杀羊,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时只有十来人干。到了1981年
,就有600多人“大开杀戒”,一天就出羊肉10000多斤。周围几十里
的集市上,买活羊的,卖羊肉的,几乎全是新村人。
    他们为什么都愿干杀行这买卖呢?原因很简单:一是投资少见效
快。二是设备简单。三是收入可观。
    但是,杀羊的越来越多,羊肉产量日益增大,终于,市场无情地
亮出了“黄牌”——产大于销。他们只得干干停停、停停干干。夏天
有时加多了羊肉,就会烂在手里。
    启示之一:投资少见效快的买卖,农民最愿干,并且一干一大片
。结果,一轰而起,一轰而散,都往一条道上挤,这是农民闯市场的
“通病。”
    走出家门天地宽
    1982年,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尚凡利、副书记尚凡武、村委副主
任董仁功等十多个人,背上干粮,分头到河北、胶东等地联系羊肉销
路。
    这一招还真灵!外地的大汽车,一辆一辆地开进新村收购羊肉。
这下,新村人又来劲了,每天加工羊肉1万多公斤,有时竟达2.5万
公斤。周围一些村,也有很多人操起了这一行。
    正当他们干得起劲的时候,又出了一个问题:羊源不足。是啊,
新村一年杀羊80000多只,其它村一年也杀三、四万只,全县羊的存
栏量也不过40000多只,难怪有人说:本地养羊业没有大的发展,羊
肉加工业就受到很大制约。有道是“山不转水转”,他们便到外地去
购买活羊。沾化、滨州、垦利、孤岛,哪里有羊就到哪里去买。村民
张殿文竟从内蒙古用汽车往村里拉羊……
    羊肉加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养羊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羊的存栏量
已达50000多只,出现了“越杀越多”的马太效应。
    启示之二:都往一条道上挤,也并非坏事,能把人逼到“生”路
上去。本地没有资源优势,不一定就没有前途,就看你“转”不“转
”。在新村,羊肉加工可以说是其龙头产业,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
连着农户。其中的产、供、销之间相互衔接,十分必要。应逐步走向
一体化,真正使“龙头”连“龙身”摆“龙尾”。
    相互联合效益高
    过去新村人杀羊,从买羊、杀羊、卖羊皮到卖肉,都是一个人一
气呵成。随着杀羊规模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新村人又根据自己的特
点,干起了某一个专业。他们有的专门购买活羊、有的专门杀羊、有
的专门收购羊皮、有的专门收购羊肉,还有的专门收购羊骨头。他们
干了“专业”以后,收入比“小而全”时高得多。有的杀羊能手,不
用花一分钱成本,只拿一把尖刀。杀一只羊挣2元钱加工费,一天能
挣50多元。至于那些化大本钱收购羊皮、收购羊肉的,更是“大腕”
,哪一个也有几十万元的“资本”。
    他们各业之间,虽然没有专门的组织领导,也没有正式的规章制
度,却配合得非常默契。买活羊的汽车一进村,杀羊的就找上门来,
收肉的、收皮的、收骨头,立即前来洽谈。等把活羊加工完后,羊肉
、羊皮、内脏、骨头等等,已经都有了买主。这些买主又都是新村人
,他们再批发给外地客户。各业之间,逐渐形成了最佳组合。
    近几年来,盐窝镇大力为羊肉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先后上了
骨粉加工厂、皮革厂,正在筹建冷藏厂和羊肉批发市场。这些项目,
进一步促进了羊肉加工业的大发展。目前,全镇有1500多人从事羊肉
加工业,年产羊肉1600多吨,产值近千万元。随之,“盐窝羊肉”也
远近闻名,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大城市。还有相当一部分
羊肉,漂洋过海,销往国外。
    启示之三:盐窝镇及新村羊肉加工业的兴起,是我们发展“一产
一业、一村一品”的很好典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一个
选择:走向产业化,以便达到最佳效益和规模效益。产业生产的每个
环节应科学地分工协作。同时,一种龙头产业的发育、发展更离不开
地方政府的配套服务和扶持。
                    (宁德华 李先锋)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