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7.01.03
【期号】= 1157
【标题】= 文明的呼唤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赵建英
【专栏】= 周末大特写
【正文】=
 

文明的呼唤

赵建英  (1997.01.03)

   文明的呼唤
    本报记者 赵建英
    中国的改革,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使农
村经济从近乎于崩溃的边缘复苏,并蓬勃地发展壮大起来。但是,物
质的富足背后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人们的钱袋鼓了,脑袋却空
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明明白白地摆在了各级政府,领导的桌面
上。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营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一”基
础工程拉开了帷幕。这是一次有目的、有准备,但无先例的精神文明
建设工程。
    根据全市的实际情况,市委制订了“三个一”的基本内容,即:
每村一座文化大院;一套村级工作和村民管理制度;一次“十星级”
文明户评选活动。(后来,在“三个一”基础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区
县又对“三个一”的内容作了充实和深化)。1995年,“三个一”基
础工程正式启动,市委副书记陈锡山在动员会上强调了他的态度:穷
则穷办、富则富办、不能不办。一槌定音,“三个一”基础工程真实
又确凿地摆在全市人民面前。一年之后,“三个一”已经成为农村家
喻户晓的话题。在我们的走访中了解到,人们对它的印象似乎不是一
场略带政治色彩的活动,而是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精
神文明建设已成为乡村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了
。现在,请您随同记者的目光,慢慢地走近乡村、走近“三个一”基
础工程的主体,看看我市农村广大农民兄弟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崭新的凝聚
    初冬的一天,冷雨霏霏。汽车穿行在渤海岸边。越过黄河三角洲
广阔的土地,掠过茫茫苍苍的大平原,目光所及,到处都是苍茫、苍
茫。星星点点的村落,仿佛是一只只小盒子,不经意地摆放在平原上
,只是稍稍抬手用力,就能将它们挪动似的。
    汽车驶进一个村子,在一座不大的院落里停下。(从院子和房屋
的布局来看,这不是农户住家,那就一定是集体的公房)。进了房门
,一片色彩斑斓的墙壁吸引往来者的目光,仔细一看,是一块块文字
板块的组合,标明了哪个板块是计划生育,哪个是普法教育,哪个是
科技文化,哪个是远景目标。最惹人注目的是山墙上那方偌大的“星
级榜”,纸红字黑,干净整洁,十星户、九星户、八星户们的名字象
金字塔似地排列有序。四面墙上的红色帷幕垂在墙角,给寒冷的冬天
添了许多温暖。红色,象征着热烈、吉祥、幸福、安康,古往今来,
都是人们喜爱的颜色。村民们在这座文化大院里装饰上红色的帷幕,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给小青年们举行集体婚礼。就在这座村人聚会
的场所,在这农民夜校、文化大院等等集于一身的热闹院落里,青年
们在这儿举行婚礼,该是多么浪漫温馨啊!村民们有了这座大院,也
就有了学习、娱乐、啦呱聊天的聚会,有了许多年前集体出工干活的
热闹气氛。更何况,他们会在这里给儿女、给自己、给兄弟姐妹、亲
朋好友来完成终身大事。在远离繁华与热闹的偏僻乡村,人们终于有
了自己创造的、属于自己的“文化中心”。难怪,即使在寒冷的冬天
,村民们也会冒着冷雨聚集在这里,他们与来访者交谈时,语气里透
着自豪,让人一眼便看到庄户人的精气神儿。这座令人感动的村子,
就叫西崔。它在东营的最北边,在荒原的深处。
    这正是“三个一”基础工程实施的果实。在东营市的农村,象西
崔这样僻远的村庄不多,但象西崔文化大院这样的大院却不计其数。
据资料统计,市委要求三年内全市的农村100%都要建成文化大院。
“三个一”实施一年的时间,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建成率为67.1%,74
.2%以上的村庄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97.6%的村建立
了一套村级工作和村民管理制度。统计数字虽说枯燥,但是有它才能
真实地说明“三个一”基础工程的成功,从而证明了在农村实施精神
文明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可行性、必要性、迫切性。
    有许多村民象西崔村的群众一样,他们真的向往“集体”,向往
社会性人与人的凝聚。在经过了集体观念相对淡化的十八年之后,“
集体意识”重新开始吸引中国老一代和新一代的农民,这种“集体”
与“个体”互为响应的默契,也许就是东营市实施“三个一”基础工
程成功的前提。
    不论是河口偏远的西崔、梅家,利津落后的建华、金盆,垦利贫
困的西宋、宋坨,还是富甲一方的广饶大王以及东营区的辛店镇,村
村都有一个文化大院;都有一个形象实际的“磁场”。“三个一”的
三项内容就是电磁波,以不同的时间、频率向村民们发射着他们关心
和需要,供他们去认识、去开拓的信息。所以,农业技术科学化,新
一代知识型农民才平地山峰一般地迅速形成、崛起,大大地改变了农
村经济和生产力结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程,越来越紧密地胶
合着物质、文化两大社会内容的关系。
    (二)富足的桥梁
    广饶,是东营市经济建设的龙头。它与全国蔬菜基地寿光毗邻相
望。过去,广饶也学寿光的经验,发展大棚蔬菜。种大棚蔬菜不同于
传统的农田蔬菜管理,是种植中的“高精尖”技术。因此,大棚管理
需要相当的技术。为了自身的发展,广饶就象许多地区那样,从寿光
聘请农业技术员作现场指导。技术员都是乡镇请的,报酬是用分钟来
计算的。讲者来去匆匆,听者一知半解,大棚蔬菜的产量怎么也上不
去。群众着急,乡镇领导着急。最后,还是文化大院的配套设施为大
家解了围。李鹊乡大约是因此而受益最大的乡镇了,全乡27个村全都
建起了文化大院,并且配备了电视机、录像机、乒乓球、篮球等公共
设施。有了录像机、电视机,再从外边借些有关大棚蔬菜和农田科学
管理的录像带,一下就把困扰人的难题解决了。王庄村人津津乐道的
一件趣事,就是他们在文化大院看大棚蔬菜的电教片。那时,全村真
是“千人空巷”,人都挤在院里,屋里站都站不下,最后,只好分批
观看。最多的一天放到五遍,人们还是意犹未尽。他们把“吃”进去
的电教片转化在管理上,一年下来,人均有了2.5个大棚,人均纯收
入高达4000元。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滋滋地说,是文化大院请来了师傅
,引来了财神。李鹊乡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利用农民夜校进行科技培
训,使20—50岁的农民都掌握1—2门致富技术。他们的科技培训引起
了市、省、国家新闻单位的重视,1996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新闻30
分”对李鹊乡十里村的文化活动与西大村的农民科技培训进行重点报
道,一文一武两支翅膀带动全乡乃至全县不断向高层次发展、攀援。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饶,“十星”中的“致富星”可能比比皆是
,但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利津县汀河乡群众来说,为了拚争一颗“致
富星”,他们舍得出力、流汗、助人,一是为了奔好日子,二是为了
多一颗光灿灿的星,为了一份喜盈盈的荣誉。
    汀河五村的裴吉泉,以前家境一般,他吃苦耐劳,积极肯干,靠
种蘑菇发了财。他看到街坊邻居还有些拮据,就主动帮助他们也搞起
了蘑菇种植。他手把手地教他们装包、试温度、湿度、规划地窖等等
技术活。在他的指导下,当年全村三分之二的户都种上了食用菌,卖
完一茬一结算,人均收入500多元,几乎全村都有了那一颗盼望已久
的致富星。
    哪怕是摈弃了合理想象的成份,也不采用“窥一斑而见全豹”的
主观臆想。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看到了“三个一”基础工程的实际
效益,它促进了知识科技的推广,为农业产业化的完成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同时,它的内容之一的“文化”内涵,又有什么体现和延
伸呢?
    能人都出在大王。李存葆写了篇报告文学《大王魂》,让它一夜
间名闻全国。著名企业家李建华就是土生土长的大王人。在他的家乡
西王村,我们看到了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演出队。正是农闲时节,那
天天气很好,亮晃晃的太阳照耀着大地。大叔大嫂们都在文化大院里
编排节目,见来了一群陌生人,便起身相迎,热情大方,让人一看就
亲切。大嫂们很踊跃,纷纷表演她们自编的歌谣、秧歌、舞蹈,那阵
势仿佛是久经“舞台”的老演员。演罢唱毕,她们又推荐大叔们的快
板书,快板唱的是李建华,一句“夸夸咱们的李建华”,上来就透着
自豪和真诚。据说,大王的老奶奶都能给远来的客人唱歌、扭秧歌。
别处过年过节叫“组织”演出,也就是“组织”比演出要麻烦得多,
而大王,却是自发参与。过年时,镇上只好拨两个会场,专供“演出
迷”们大显身手。难怪,他们上了电视上了报纸上了各级政府的会议
材料,皆因他们活得潇洒唱得嘹亮干得实在。让外地一看那村容村貌
,一看群众的精神,不服气才怪哩。
    刚刚看了农村大嫂大叔们的秧歌、舞蹈、表演唱《借星牌》和《
老汉观榜》;驱车驶向东营区,六户镇的教师和驻村干部组成的表演
队,锣鼓家伙、扬琴、胡琴组成的乐队,又拉开了演出阵势,演的是
吕剧《喜看六户新面貌》,表演者认真投入,表情丰富,唱腔动人、
伴奏者热情高涨,琴声悠扬。不言自明,他们对六户的溢美,全都融
在了唱词和韵律里了。
    六户和大王,两种风格,两种形式,可人们对于家乡的却都是一
片火热的心肠。
            (三)时代的象征
    在垦利,听说了两个小故事。故事之一:有两个相依为命的老妯
娌,嫂子王志云76岁,弟媳周秀华73岁。嫂子是军属;弟媳是烈属,
丈夫在解放德州战役时光荣牺牲。当时他们结婚还不到三个月。后来
,周秀华一直未再嫁人,帮着丈夫伤残的嫂拉扯大了四个侄女。
    十一年前,弟媳因病瘫痪。从那一天开始,嫂子日日侍奉床前,
端屎端尿,穿衣喂饭。瘫痪的病人大小便失禁,但她身子下面铺的永
远是炒热的、干燥的沙土。到村外取土的路,硬是让嫂子的小脚踏得
又明又亮……
    故事之二:胜坨镇有个姓胡的青年,父母早亡,孤儿无人管教,
养成了游手好闲的习惯,曾经因触犯了法律蹲了五年监狱。从里边出
来,正赶上“三个一”基础工程实施,看到别人都在奔“十星”,便
想自己也是顶门立户的男子汉,何不也争个高低?也许是应了浪子回
头的心愿,村干部上门问寒问暖,仔细讲政策,又四乡八村找人说媒
,给他娶了媳妇。望着红红火火的日子,他才真正意识到这个社会主
义的大家庭里,有他的幸福,更有他的责任。
    两个故事都是老百姓的平常事,又是多么不平常的故事啊!在真
情的呼唤中,在人性美好的向往里,我们越来越多地拾回了失落的真
情。
    毋庸讳言,也会有一些污垢藏在角落里,时不时地给人类的文明
涂上一些难堪的油渍。宗教信仰自由,本来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
利。但是,恰恰有些人,无视宗教本身的性质,任意曲解教义,利用
宗教进行非法活动,极大地玷污了宗教和污染了健康的社会环境。据
不完全统计,1995年底,全市信教者已达11770人,为了制止非法传
教活动,纯洁社会空气,利津县结合“三个一”基础工程的实施,对
农村信教组织进行了一次清查,彻底封闭了“邪教”活动,270位教
徒无一例外地加入了“文化大院”的活动行列,使越来越多的人聚集
于“集体”这个大学堂里,接受现代精神文明的熏陶。
              (四)成功的保证
    我们的贫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太多。我们的落后,是因为
自然经济的落后。东营市的领导阶层,早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在制定“三个一”实施方案的同时,他们就注重了开展计划生育
道德意识的建立,以及发展经济保障物质文明的战略性目的。使这次
面向全市的农村精神文明实施有的放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胜利
的背后,领导者和领导机关付出的劳动也是巨大的、值得大书特书的

    首先是决策性的市委会议,再有一次次的上传下达贯彻落实。宣
传部联合农委、妇联、团委、民政、司法、教育、文化等部门的领导
组成“三个一”基础工程三项内容的督导小组,对其分管的一项进行
全面督查指导。本着顺利实施工程计划,让农民易于接受,同时,也
要从建立群众的集体和个体荣誉感出发,领导部门的同志们作了大量
细致的工作。一年来,他们从广饶到东营,又从垦利过河北上,沿利
津河口逐村考查实施情况,将所见所闻写出书面材料,决策部门又根
据随时的变化制定下一步行动方案。这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策
略之下,才使“三个一”基础工程较全面顺利地进行着。它已经在东
营大地上飘起了猎猎旗帜。
    一句古诗可以概括它的全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