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98.01.02 期号:1418 标题:走进大汶流 作者:段东升 曹景华 版次:01 版名:要闻 专栏:周末大特写有奖征文 正文: 走进大汶流 ○段东升 曹景华 垦利县城往东,黄河入海口的南岸,有一片得母亲河最后滋润、 养育的沃土——大汶流草场。 追随深秋的脚步,我们踏上这片厚实的土地。不算遥远的路途上 ,时刻等待着仿佛就要出现的无边苇荡、万亩刺槐林、遍地灌木丛、 成千上万的珍稀飞禽……脑海里一片河海交汇处的自然图画。不曾想 ,走进大汶流,接连映入眼帘的却是那沐日浴露的群群牛羊、大片大 片人工种植的苜宿,还有畜牧村舍。伫立在现代化的畜牧综合开发中 心前,捉一缕长天秋风,听县畜牧局的李副局长讲着开拓者的足迹, 抛去了单调的思维与苍白的调侃,让沉甸甸的金色,破译这黄土地上 的智慧密码。 大汶流原写作“大稳流”,是草场内一条回潮沟的名字。大概是 对频繁改道的黄河寄予的一片期望,盼它能稳定流路,百姓无忧。而 如今,黄河择路两度从东营入海得以安澜,人们又赋予了她这一颇具 文化色彩的称谓。在母亲河丰厚的馈赠面前,草场经农业部、省、市 各级多年的大力扶持,封育改良,牧草质量和产草量都有较大提高, 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草场,总面积28.5万亩、年产青干草7600万 公斤,其中野大豆牧草7万亩,年产优质豆科牧草野大豆3500万公斤 ,载畜量1.8万个牛单位,蕴含着巨大的畜牧开发潜力。1992年国务 院将它批准为国家级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垦利县也走出了一条建设、 保护、综合利用的新路子,探索将大汶流草场建成草地畜牧业生产基 地。 1996年9月,大汶流畜牧综合开发项目被列为山东省财政厅专项 扶持的畜牧示范项目,投资720万元,红红火火地搞了起来。如今, 一条平展的柏油路修进了项目区;两座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已蓄满 了水;高压线路扯了进来,安装了50KVA变压器3台。昔日荒草丛生的 大汶流,迎来了县畜牧局的干部职工,升起了袅袅炊烟。靠自力更生 ,他们立起了一排排整齐的牛舍、兔舍。6000余只新西兰白兔、日本 大耳父母代种母兔、29头法国纯种牛落户大汶流,并已出栏种兔3000 余只,育肥牛120头,生产母牛70头,销往淄博、莱州、滨州等地市 和全市各个县区;3000亩人工种植的苜蓿绿过了四季。大汶流已具备 了一个集优质牧草种植、商品草加工、规模化饲养、集约化育肥、系 列化生产、种养加销综合经营的畜牧生产基地的雏形。据介绍,项目 建成后年出栏肉牛1000头,肉种兔6万只,商品肉兔5万只,种植牧草 3000亩,年产苜蓿干草2400吨,年生产草产品6000吨,年销售总收入 1358.4万元,利润369万元。他们还要带动发展100个专业户,实现社 会收入1000万元,究其实,这才是大汶流畜牧综合开发中心的创办宗 旨,就是以之为龙头,带动整个垦利县的畜牧养殖,辐射全市、全省 。1997年上半年,县畜牧局已投资30万元,成功地创办了16户的家庭 牧场,在“天苍苍,野茫茫”的黄河口又添了一处“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风景。 我们要去看看那些生活在“桃花源”的人们,李副局长爽快地答 应。车正发动,刚要走的时候,一个青年女子上前来问,车是否出去 ,她想捎些日用品。司机说还早哪,记者们还要往里去。李副局长解 释说,这里的员工,十天半月才能回县城一次,青菜、食品、日用品 全靠车捎带。为了这个开发中心,局里抽出8名专业技术人员,年龄 最大的有53岁了,还有没结婚的小姑娘。中心的工作是枯躁的,养兔 的饲养员早上5点半钟进行第一次喂养,晚上要忙到9点以后,管理人 员每次都要随之观察、护理;养牛的员工在漫长的夏季要避开炎热时 间放牧以免牛虻侵害,每天,他们都要错过饭时。再次环顾阳光纺织 的开发中心,紫花苜蓿迎风摇曳,自在怡然,如那些开拓者,默默地 奉献着绿色。 人们说黄河三角洲上的居民是撵着海水安新居,而今天,到河口 最近处来的人们不仅仅是为安居,是来发财了。李副局长介绍,今年 春天,县里专门针对大汶流草场的开发利用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畜 牧养殖大户进区建立家庭牧场,对每个进区的饲养大户划给50亩精饲 料田和300亩草场。开发中心负责提供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技术指 导、兽医药械供应、饲草饲料加工。一进距中心不远的畜牧村落,李 副局长即被一户正在翻盖住房的牧农拉住,寒暄闲聊,硬往他手里塞 烟卷,被其谢绝后也不尴尬。看得出,他们豪爽的方言,堆砌着热情 真挚,与这位少言寡语、神情质朴的县畜牧局领导关系随和融洽。他 们告诉李副局长,年初进来时盖的是土坯房,现在看,要长远住下去 了,得乘天凉前抓紧起砖瓦房。 牧农们都没有盖院墙,李副局长推开一户的门就叫“老常”,我 们看见这套两居室的房子里,桌、椅、床、柜齐全,被单褥子整齐, 电视机也搬来了呢。被呼作老常的,是一个50多岁、肤色黝黑的汉子 ,他和儿子、儿媳住在这儿,另雇了两个工人,养着50多头牛,230 只羊。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摆谈:刚进草场的时候象掐了头的蚂蚱一 样,多亏政府扶持了1.5万元的低息贷款。这一年下来,光卖羊就收 入3万5千元。牛要处理一批,每只也能净落200元,换上杂交牛,收 入还会多。如今不承认科学不行,人家开发中心一头2岁的杂交牛能 长到500公斤,我家里的当地牛才有250公斤。大汶流是块宝地,丢粒 种子就能长,我是不会离开这个地方, 死了也要埋在这儿。 从李副局长口里,我们还听说了牧农们的许多计划,如集资修路 啦、建水库啦、来年用野大豆养猪啦。他也不无忧虑地谈到了草场要 采取封闭式管理,牲畜圈养,实行牧草加工喂畜,防止草场退化的问 题。 看来,那些已在这里脱贫致富的牧农,心岛绿洲中仍需现代文明 进一步的浇灌、耕耘。 当我们离开畜牧村落,浩浩淼淼的苇荡正在夕阳下轻摇着白絮, 熟透的野大豆把芦苇压得一片片倾倒,不知名的鸟儿无忧无虑起落在 天堂里…… 大汶流,多象一本静待人们细心翻阅的大书! 走进大汶流吧, 走进希望, 走进丰收。